114-1-3推動素養導向之跨域統整教學

114-1-3 推動素養導向之跨域統整教學

以「媒體識讀 × 數位素養 × 跨域思辨 × 公民行動」為核心,建構校本跨域特色課程與教師專業社群機制。

期間:114/08-115/06 對象:社群教師、教務主任、諮輔委員 場域:討論教室/線上會議/普通科教室

實施方式

(一)社群自主組成與定期共備

協作機制

由跨領域教師自主組成學習社群,定期召開會議進行課程共備,聚焦素養導向與跨域統整課程之設計與教案研發,強化協作與教學創新。

(二)主題式增能研習

專業成長

辦理媒體識讀主題之教師增能研習營,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與實務分享,提升教學策略應用與專業知能。

(三)公開觀課與專業回饋機制

教學精進

實施公開觀/議課,邀請校內外教師與教學諮詢委員觀課並提供具體回饋,滾動式修正與優化課程與教學。

(四)專題分享

擴散交流

社群成員進行教學專題授課分享,聚焦課程理念、跨域整合策略、活動規劃與學生回饋分析,促進專業對話與集體智慧凝聚。

(五)教學成果發表與資源推廣

成果展現

研發教材與教學指引,期末辦理成果發表會展示學生作品與教師歷程,並建立資源共享以推廣校本課程。

實施內容

(一)社群自主組成與定期共備 對象:社群教師、教務主任|期間:114/08-115/06|地點:社群討論教室/線上
  1. 8 位來自國文、公民、英文、輔導、數學、資訊、應日七大領域教師自發組成教學社群,合作設計素養導向跨域統整課程,主題為「看穿假象,行動真相:跨域探索媒體語言、情緒、公民與全球識讀力」。
  2. 課程規劃:上學期發展初階 4 個模組,下學期發展進階 4 個模組,合計8 大模組 × 每模組 5 節=40 節。共同聚焦數位素養、媒體識讀、跨域思辨與公民行動力。
  3. 參與推動線上說明會,理解實施架構與進程。
  4. 每學期召開4 次共備(全年 8 次):課程架構擬定、教材設計、教學討論。
  5. 上、下學期各產出一份(四模組)完整共備教材與教案,逐步發展為校本特色課程。
(二)主題式增能研習 對象:社群教師|日程:114/09、115/03|地點:社群討論教室
  1. 辦理「數位行動、媒體識讀」增能研習,邀請專家學者講座+實務工作坊:媒體語言解構、事實查核技術、社群媒體心理效應等。
  2. 上下學期各一場,鼓勵教師實踐分享,交流課程設計與學生回饋。
(三)公開觀課與專業回饋機制 對象:社群教師、諮輔委員|日程:114/10–11、115/04–05|地點:高一普通科教室
  1. 上、下學期各辦理一次公開觀/議課,由社群教師示範素養導向跨域課程實施。
  2. 邀請諮輔委員觀課並參與議課,針對教學策略與課程內容提供改進建議。
  3. 依觀議課反思機制,完成當學期教案之修正與定稿。
(四)專題分享 對象:社群教師、校內有興趣教師|日程:114/11–12、115/05–06|地點:社群討論教室

上、下學期各辦理 3 場教學專題授課分享,聚焦:

  • 課程設計理念與跨域整合策略
  • 學習活動規劃與學生回饋分析
  • 創新做法、資源互補與責任實踐

促進社群內部專業對話與集體智慧凝聚,提升跨域協作品質與課程實施效能。

(五)教學成果發表與資源推廣 對象:社群教師、全校教師|日程:115/01、115/06|地點:本校大會議室
  1. 每學期期末辦理成果發表會,展示學生學習成果與教師教學歷程。
  2. 彙整教學資源(教案、簡報、學習單等)供校內教師運用,促進跨域資源共享與校本課程推廣。

八大課程模組藍圖(示意)

初階 M1|媒體語言解碼 5節

辨識框架、修辭與影像敘事。

初階 M2|事實查核入門 5節

來源可信度、反向圖片搜尋。

初階 M3|情緒與社群擴散 5節

情緒標籤、回音室與同溫層。

初階 M4|公民責任與表達 5節

理性對話、觀點陳述與倫理。

進階 M5|數位足跡與隱私 5節

資料倫理、平台治理初探。

進階 M6|進階查核策略 5節

資料比對、數位取證入門。

進階 M7|全球議題素養 5節

SDGs、國際媒體比較視角。

進階 M8|行動方案與發聲 5節

公民提案、專題製作與倡議。

合計:8 模組 × 5 節=40 節

時程 × 場域 × 責任分工(摘要)

點擊展開/收合
項目
時程/場域
重點任務
共備會議
每學期 4 次|討論教室/線上
課程架構、教材設計、教學討論、模組定稿
增能研習
114/09、115/03|社群討論教室
媒體語言、查核技術、社群心理效應之專題與工作坊
公開觀/議課
114/10–11、115/04–05|高一普通科教室
觀課回饋、策略修正、教案定稿
專題分享
114/11–12、115/05–06|社群討論教室
理念、整合策略、學習活動、學生回饋分析
成果發表
115/01、115/06|本校大會議室
學生作品展、教師歷程、資源彙整與共享

亮點與預期效益

教師面

  • 建構跨域共備機制,累積可複製之校本課程。
  • 精進媒體識讀與查核教學策略,強化課室實踐。
  • 擴散專題分享,形成專業共同體文化。

學生面

  • 建立數位/媒體素養與跨域思辨力。
  • 培養公民責任與行動方案設計能力。
  • 產出可見作品:專題、提案、倡議素材。

學校面

  • 形塑校本跨域特色課程樣貌,提升校務亮點。
  • 建立資源共享資料庫,促進內外部交流。
  • 對接評鑑指標與優質化目標,提升執行效能。

*本頁採用卡片式版面與 <details>/<summary> 互動呈現,主題色為 #4A90E2,重視留白與可讀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