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4學年度

在地美食與旅遊|教師專業學習社群(PLC)

以餐旅群為核心,連結餐飲科 × 觀光科,從在地出發,發展跨域課程、共備與教材研發。

主題色 #6666CC 創新多元 多元選修課程共備 餐旅群|在地美食 × 旅遊

社群簡介

本社群聚焦「在地美食與旅遊」,以協同備課、教學觀察回饋、主題探討與專業研討等方式,整合餐飲科與觀光科的場域與資源,系統性研發在地化教材、推動多元選修與創新課程。以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,強化實作體驗、文化理解與問題解決能力,並累積可持續運作之社群成果。

1 深化專業融合

促進餐飲與觀光跨域交流,整合在地特色,連結實務與課程。

跨域

2 促進教學創新

透過主題探討、專書研讀、影帶欣賞與分享,激發創意教學。

創新

3 研發在地教材

發掘在地美食與旅遊資源,產出特色媒材與課程模組。

教材研發

4 強化協同備課

建立協作平台,聚焦教學觀察與專業研討,提升效能。

協作

5 培養核心素養

以多元選修與創新課程培養解難力、合作力與文化理解。

素養

6 建構永續社群

持續交流分享,累積成果,推動長期發展。

永續
運作架構與進行方式(勾選項目)

運作架構

  1. 教務處管控進度並整合教學設備與資源,組織社群。
  2. 社群主席召開會議,訂定計畫內容與程序,確立運作模式。
  3. 排定共同不排課時間,進行定期會議與討論。
  4. 研究主題貼近學生學習,成果能落實於課堂。

進行方式(核定)

  • 教學觀察與回饋 ✅
  • 主題探討(含專書、影帶)✅
  • 主題經驗分享 ✅
  • 教學方法創新 ✅
  • 教學媒材研發 ✅
  • 協同備課 ✅
  • 專業領域研討 ✅
備課 觀課回饋 主題研討
社群成員(餐旅群)
  • 沈淑婷|觀餐|教師兼組長
  • 李文貴|觀餐|教師兼組長
  • 鄧鈞文|觀餐|師傅
  • 柯秋如|觀餐|教師兼導師
  • 廖杏珠|觀餐|教師兼導師
  • 侯雅華|觀餐|教師兼導師(主席)
  • 林琬婷|觀餐|教師兼導師
  • 楊依靜|觀餐|教師兼導師
  • 張倍菱|觀餐|教師兼導師
  • 胡金祥|觀餐|教師兼導師
114.9–115.6 進度規劃(9 場次)
場次 日期 / 時間 實施內容 方式 講師 / 主持 地點 / 備註
1 9/8|12:50–13:40 114-1 學期社群運作時程及內容說明 社群討論 胡金祥 導覽教室
2 10/27|12:50–13:40 114-1 社群會議 1 社群共備 柯秋如 導覽教室
3 12/22|12:50–13:40 114-1 社群會議 2 社群共備 林琬婷 導覽教室
4 12/29|12:50–13:40 114-1 社群會議 3 社群共備 張倍菱 導覽教室
5 3/2|12:50–13:40 114-2 學期社群運作時程及內容討論 社群討論 胡金祥 導覽教室
6 3/23|12:50–13:40 114-2 社群會議 1 社群共備 廖杏珠 導覽教室
7 4/13|12:50–13:40 114-2 社群會議 2 社群共備 柯秋如 導覽教室
8 5/25|12:50–13:40 114-2 社群會議 3 社群共備 林琬婷 導覽教室
9 6/15|12:50–13:40 114 學年度社群運作總檢討 社群討論 楊依靜 導覽教室
9 場 固定時段|導覽教室
預期效益與檢核方式

量化目標

  • 召開社群會議:9 場
  • 成果報告:2 份
  • 創新教材:至少 4 單元
KPI 教材 4+

質化成效

聚焦主題探討、活化教學,逐步形成校本課程與社群知識庫,並透過觀課回饋提升教學設計品質。

檢核工具

  • 社群會議紀錄
  • 成果報告
  • 創新教材/媒材
課程設計建議(餐旅群 × 在地美食與旅遊)

跨域模組(示例)

  • 在地小吃地圖 × 觀光導覽腳本(餐飲 × 觀光)
  • 地方食材季節性 × 菜單設計與成本分析
  • 觀光動線規劃 × 文化解說與英日用語
共備產出

學習評量(示例)

  • 專題成果展(導覽 × 試吃 × 互動體驗)
  • 學習歷程檔案(腳本、菜單、導覽影片)
  • 同儕互評與自評(素養表現向度)
素養導向